首页

搜索繁体

关于中国古代嫔妃及宫女入宫 转贴

    关于入宫的过程:

    女子入宫的途径通常是这样的:礼聘、采选和进献。

    先说礼聘,一般礼聘的女子入宫是最有希望成为皇后的。

    唐代豪门大族的女子和士宦人家美名远播的女子朝廷按例要进行挑选,然后礼聘入宫。这些礼聘入宫的女子大多出身高贵,气质风雅。她们有的来自皇亲国戚,有的来自权门贵族,其他以德、才、美色闻名而礼聘入宫的则是士宦人家的女子。

    这些礼聘入宫的女子,受到皇帝的特别优待,往往一入深宫就予以册封,成为有名位、身份的妃子。

    其次是采选,从唐代开始,宫廷定期向民间采选良家女入宫。

    从此以后,各代皇帝都选良家女充实后宫和太子东宫以及诸王王府,再从入选的良家女中选取更好的册为嫔妃、太子妃。

    从唐代皇帝的敕令上看,选采良家女似乎是为了太子和诸王选妃,以保持皇家良好的血统,而事实上,只要美色、才艺超众,不论出身是贵是贱的女子都有可能脱颖而出,登上后妃宝座。

    再就是进献,这样的女子通常是被当作礼物送进宫中的。一些醉心于仕途的官吏往往将色、艺俱佳的女儿和治下才、色双绝的女子进献给皇上,送入后宫。唐代著名诗人和大臣崔氵是出于个人前程的考虑,甘心将美艳的妻子、女儿献给太子,送入太子东宫,从而获得高官。

    清代的宫女是服侍皇帝,皇后,嫔妃,公主,阿哥的,不同等级的人宫女的数量也不同,皇太后有12名宫女,答应只有一名宫女。宫女的主要来源有二,一是内务府包衣(满清贵族的家奴,没有人身自由)所生的女子,另一个来源是上三旗下,比较低等人家的女子,以上这些女孩都要在十三岁时进宫被挑选一次。被选中的宫女一般要到25岁才能出宫,而且出宫的宫女不许在进宫,也不传播宫中的事情。另外,有的宫女未满期限,因为笨拙或是有病,也能被赶出宫。

    宫女一进宫,就开始了他们痛苦的生活,新来的宫女都由老宫女(宫中称作姑姑)教导,因此他们不光要伺候主子,还要伺候姑姑,姑姑一般都非常严厉,动辄棍棒相加(宫中规定宫女不许打脸)。

    宫女的出路有几种,一种是皇帝看上的,就选在皇帝的身边做答应、做常在、做贵人等等,任皇帝的喜欢和不喜欢来决定她的命运。另一部分就是皇帝指配给他的子孙或者亲王的子孙,给他们做妻或者妾。还有一部分就在宫里做服务。按照当时的规定,宫女岁数太大了,到了一定的年龄,可以允许出宫,这个制度执行得也不是很严格。

    作为宫女,要离开王宫只有两个可能,一是年老体衰或疾病缠身,再不就是服侍的主子病逝,守丧三年后才可回家。离开王宫后也不能婚嫁,或作妾。

    中国古代后宫嫔妃排序:

    1、周朝

    周朝时期,天子称王,正妻称后。

    王有一后,三夫人,九嫔,二十七世妇,八十一女御。

    后正位宫闱,同体天王;

    夫人坐论妇礼;

    九嫔掌教四德;

    世妇主丧、祭、宾客;

    女御序于王之燕寝。

    2、秦朝

    秦始皇统一天下,始建皇帝皇后称号。

    帝祖母曰太皇太后,帝母曰皇太后,嫡(妻)曰皇后。妾皆称夫人。

    3、西汉

    西汉初期,沿袭了秦时的母后称号。又设置了美人、良人、八子、七子、长使、少使等妃嫔的称号。

    汉武帝时增加了婕妤、娙娥、傛华、充依。

    至汉元帝又新置了昭仪。

    妃嫔等级扩充到十四等。且各有爵位:

    昭仪位视丞相,爵比诸侯王。

    婕妤视上卿,比列侯。

    娙娥视中二千石,比关内侯。

    傛华视真二千石,比大上造。

    美人视二千石,比少上造。

    八子视千石,比中更。

    充依视千石,比左更。

    七子视八百石,比右庶长。

    良人视八百石,比左庶长。

    长使视六百石,比五大夫。

    少使视四百石,比公乘。

    五官视三百石。

    顺常视二百石。

    无涓、共和、娱灵、保林、良使、夜者皆视百石。

    上家人子、中家人子视斗食俸。

    五官以下,葬司马门外。

    汉时,只有先朝的皇后可被尊为皇太后。如嗣皇帝是妃嫔所生或从皇族宗室中过继而来者,其生母皆不得称(皇)太后。但也有个别例外。如汉哀帝是诸侯王之子过继而来,其祖母傅昭仪被尊为帝太太后、皇太太后,生母丁姬被尊为帝太后。再加上已被尊为太皇太后的汉成帝母王政君,已为皇太后的成帝皇后赵飞燕,宫中一时出现了四位太后并尊的奇景。

    4、王莽新朝

    王莽新朝时期,追求复古,种种名目层出不穷。其罢汉朝妃嫔称号,模仿先秦时期,自创了和、嫔、美、御四等称号。

    和三人,嫔九人,美二十七人,御八十一人。

    5、东汉

    东汉光武帝建国,去繁为简,妃嫔称号共有四等:贵人、美人、宫人、采女。

    贵人授予金印紫绶,俸禄为粟数十斛。美人、宫人、采女则没有爵位和俸禄。

    值得一提的是,西汉时期诸侯王正妻称王后,母称王太后。东汉时,随着诸侯王封地日渐缩减,王后被改称为王妃,王太后改称王太妃。

    汉时太子妻妾分三等,正妻称妃,妾曰良娣、孺子。

    二、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1、三国

    (1)魏

    曹操为魏王时,王后之下的妃嫔称号有五等:夫人、昭仪、倢伃、容华、美人。

    文帝曹丕增加了贵嫔、淑媛、修容、顺成、良人五等。

    明帝曹睿增淑妃、昭华、修仪三等,废除顺成称号。

    妃嫔爵位:

    贵嫔、夫人,位次皇后,爵无所视;

    淑妃位视相国,爵比诸侯王;

    淑媛位视御史大夫,爵比县公;

    昭仪比县侯;

    昭华比乡侯;

    修容比亭侯;

    修仪比关内侯;

    倢伃视中二千石俸;

    容华视真二千石俸;

    美人视比二千石俸;

    良人视千石俸。

    (2)吴蜀

    吴蜀两国史料不详。

    蜀有贵人、昭仪,吴有夫人、美人,其余不详。

    2、两晋

    两晋时期的妃嫔等级由晋武帝司马炎依据汉魏制度,稍加修改而成。

    设三夫人:贵嫔、夫人、贵人。位视三公。

    九嫔:淑妃、淑媛、淑仪、修华、修容、修仪、婕妤、容华、充华。位视九卿。

    其余还有:美人、才人、中才人。爵视千石以下。

    3、南北朝]

    南北朝时期,妃嫔称号世有增减。

    (1)南朝

    (a)宋

    宋武帝建国初废除才人、中才人称号,其余仍用晋制。

    孝武帝孝建三年,废除夫人称号,新创制了贵妃的称号,以贵妃、贵嫔、贵人为三夫人。又以昭仪、昭容、昭华来代替九嫔中的修华、修仪、修容,重新设置了中才人、充衣。贵妃位比相国,贵嫔比丞相,贵人比三司(司马、司徒、司空)。

    明帝泰始二年,废除淑妃、昭华、中才人、充衣称号,重新设置了修华、修仪、修容、才人、良人。泰始三年,又废除贵人,代之以新设置的贵姬;再置昭华,增加了淑容、承徽、列荣。

    妃嫔等级为:

    三夫人:贵妃、贵嫔、贵姬。

    九嫔:淑媛、淑仪、淑容、昭华、昭仪、昭容、修华、修仪、修容。

    次于九嫔的称号:婕妤、容华、充华、承徽、列荣。

    散役:美人、才人、良人。

    齐

    齐高帝建元元年,设置贵嫔、夫人、贵人为三夫人,修华、修仪、修容、淑妃、淑媛、淑仪、婕妤、容华、充华为九嫔,美人、中才人、才人为散职。

    永明元年,以贵妃、淑妃、贵人为三夫人,废除夫人称号。因九嫔中少了一员,永明七年,增加昭容。

    太子妾分三等:良娣、保林、才人。良娣比开国侯,保林比五等侯,才人比驸马都尉。

    梁

    三夫人:贵妃、贵嫔、贵姬。

    九嫔:淑媛、淑仪、淑容、昭华、昭仪、昭容、修华、修仪、修容。

    九嫔以下:婕妤、容华、充华、承徽、列荣。

    其它还有:美人、才人、良人。

    太子妾:良娣、保林。

    陈沿袭梁制。

    (4)北朝

    (a)北魏东魏西魏

    妃嫔称号有左右昭仪、三夫人、九嫔(上三嫔和下六嫔)、世妇、yu女。

    左右昭仪位视大司马,三夫人视三公,三嫔视三卿,六嫔视六卿,世妇视中大夫,yu女视元士。

    后又设置女官,掌管内司。内司如同尚书令、仆。

    二品:作司、大监、女侍中。

    三品:监、女尚书、美人,女史、女贤人、女书史、书女、小书女。